统筹优化学科布局,助力高质量特色发展
吴韬校长一行赴协同创新中心等单位开展大调研

来源:校长办公室发稿时间:2023-04-23浏览次数:10


4月21日上午,校长吴韬带队赴学校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智能医疗器械与主动健康协同创新中心开展调研活动。党校办、发展规划处、科技处、人事处、财务处、国际交流处、产学合作处、资产与设备管理处、基建处、后勤服务中心、医疗器械学院等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参加调研。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始终坚持将“实”字贯穿始终。加快推进学科发展,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是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的着力点之一。学校以调研开局、以调研开路,使调查研究的过程成为理论学习向实践运用转化的过程,通过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学校学科建设和学校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难题,突出重点,聚焦重点,在调查研究中运用党的创新理论交流研究新情况,集思广益研究对策措施解决新问题,进一步统筹优化学校学科布局,聚焦新医科,加强医工、医养、医保等学科交叉协同、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上海特大型、老龄化城市的健康医疗需求。



调研会上,上海市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黄钢教授主要介绍了重点实验室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重点实验室是上海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学科发展、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开放共享先进创新资源的重要基地。吴韬表示,黄钢老校长领导的重点实验室团队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好成绩,行业影响力日渐扩大,期待重点实验室继续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依托学校地处张江科学城的区位优势,加大力度建设科研团队和引进高端优秀人才,争取为学校做出更大贡献。



调研会上,上海市智能医疗器械与主动健康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周亮介绍了目前及刚刚获批的“一带一路”国际协同创新中心聚焦医工融合发展、交叉学科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国际技术转移、跨境孵化服务以及应用示范推广等一系列重要工作,在此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如高端海外人才的引进、激励等机制滞后于人才发展的需要、协同创新中心-附属医院的融合缺乏一体化引导建设以及国际技术转移和跨境孵化工作存在政策支撑盲点等实际困难。吴韬表示,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的协同创新中心要按照国家和上海发展新要求,顺应医学教育发展新趋势,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调研会上,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陈冰就中心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研共享等相关工作进行了介绍。当前中心正在从管理体制机制优化、科研人员配齐配强、科研资源投入加大等多方面努力。吴韬指出中心需要加大对科研PI团队的支持保障,加强内部管理,培育孵化更多的协同创新中心子项目,期待中心以更强的责任意识,更好的服务意识,积极提升学校整体科研科创水平的能级。



大兴调查研究,必须直面问题、务求解决问题。参加调研的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交流与解答。会后,学校将认真梳理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对简单问题做到即知即改,对综合问题做到定时定责改,对系统问题做到建章立制改,持续跟踪和检视整改,拿出更有力度的思路和举措,确保补短板、促提升,见成效,把解决问题落实到推动高质量特色发展上。

吴韬强调,学校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智能医疗器械与主动健康协同创新中心是学校重要的科创引擎,通过本次调研,学校将完善发展规划和功能布局,统筹资源使用效率,破除学科专业壁垒,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面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助力中心平台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加快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积极作用。